土壤发绿的原因及解决方法

2025-01-08

一、土壤发绿的原因

  • 土壤养分失衡与结构破坏

    • 近几十年来,在农田作物上盲目施肥、过量施肥、不合理施肥,特别是过量使用大化肥,导致土壤质量和肥力下降、土壤团粒结构破坏、土壤酸化盐碱板结等问题,这些会促使土壤变色。当土壤养分失衡、团粒结构被破坏、矿物元素在地面大量聚集时(发生盐碱化、酸化、富营养化),就可能导致土壤发绿。例如,长期过量使用肥料(特别是尿素等氮肥)、田间长期过量或过频的浇水造成土壤湿度过大,以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蒸发大量在地表累积(俗称返碱)、土壤板结过重、矿物元素在地表大量富集等情况,就会给绿苔的生长创造高湿、高养分、高碱性的环境,导致土壤表面发绿。另外,如果田间过量使用铁肥,铁元素遇水形成墨绿色的二价铁,也会使土壤呈现为绿色。


  • 灌溉与排水不当

    • 长期大水漫灌式浇水,过量和过频的浇水会使土壤湿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,这有利于绿色苔藓类植物的生长,从而导致土壤发绿。在雨季时如果排水不及时,土壤积水过多,同样会滋生青苔,使土壤表面发绿。


    耕作方式不合理

    • 连续多年对土地只使用小型旋耕机进行浅耕,而不使用大型翻耕机对深层土壤进行深翻耕,会导致土壤透气性差、盐分在表层累积等问题,容易使土壤表面生长绿色苔藓类植物,造成土壤发绿。

    • 生物修复法

    • 通过利用微生物、植物、昆虫等生态体系来修复土壤,达到减少浅根植物滋生的效果。具体实施方法为:在绿化覆盖土壤的表面均匀地播撒浅层土壤,并适当加入有疏松风险的普通土壤,以保证土壤的健康和完整性。


  • 化学修复法

    • 可以使用常规的化学药剂来化解浅根植物,达到修复土壤的效果。但化学药剂的作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,所以需要谨慎使用。使用时要确定药剂的具体种类、用量、施用方式等因素,以确保有效目标达成。


  • 物理修复法

    • 采用物理方法,如机械捣固法、保温干燥法、伸展平整法等,来治理土壤表面发绿现象。该方法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上,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,但实施上可能会对地表环境造成一定损害,因此需要谨慎采用。


  • 深翻土壤

    • 若是土壤不适导致的发绿,可深翻土壤,改善土壤结构,增加土壤透气性,抑制绿色苔藓类植物的生长。


  • 调整酸碱性

    • 若是土壤偏酸导致的发绿,可适当调整土壤的酸碱性,施入少量碱性物质。


  • 科学灌溉

    • 将大水漫灌改为小水滴灌,这样能够节省水源,也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,避免大水冲击土壤,在雨季要及时排水,防止土壤积水滋生青苔。


  • 合理施肥

    • 减少化肥的使用,搭配有机肥和生物菌肥的施用,促进化肥利用率,调节土壤酸碱度,改善土壤物理结构。减少复合肥的使用,多使用水溶性肥料,提高肥料利用率,减少残留。



分享